眼見電影《灌籃高手》那么紅,心頭總難免有疑問閃過——
為什么堂堂中國就拍不出《灌籃高手》?這當然有點小矯情,藝術無國界,誰拍得好我們就看誰,就如雞蛋好吃就行,哪只雞下的,好像沒那么重要。不過問題也沒那么簡單,藝術無國界,但藝術家有祖國,文化是軟實力一種,業已成為共識。因此,身為中國人,我們對《灌籃高手》有那么一點羨慕嫉妒,也屬人之常情吧。回到前面的問題,我們其實還可以往下細分,比如,為什么中國動畫打不過日本動畫?比如,體育題材影視,我們怎么就出不了像《灌籃高手》這樣的爆款(當然更不用說IP了)?關于第一個問題,可能有人不服氣,中國也有好動畫片,前有《大鬧天宮》,后有《哪吒》《大圣歸來》等,但整體而論,中國動畫難以形成像日本動畫那樣現象級的影響,卻是不爭的現實。日本動畫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,從漫畫家到聲優,從音樂創作到技術支撐,再到不分年齡的受眾,已形成一種自然而默契的良性循環。而中國呢,說到動畫,依然有刻板印象,就是給小孩看的。日本的動畫IP層出不窮,僅體育題材就有《灌籃高手》《足球小將》《棒球英豪》等一眾好劇,且一火就是好幾十年,而我們的動畫片,多是零打碎敲,從業人員自然也難免有小富即安思想。至于第二個問題,我也是有感而發。被寄予厚望的體育大片《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》,野心勃勃,不斷換檔,卻最終仍難免票房慘淡(剛剛過億),而電影《灌籃高手》上映5天,就破4億元,兩相對照,真的讓人心塞。按理,中國體育硬實力強于日本,要說情懷,乒乓球在中國也有國球之譽,但我們的體育大片為什么那樣不能打呢?我想,問題不應該出在技術和資金上,歸根到底還是人家的創作理念更討巧,更深入人心。還有就是,人家把故事講得更好,更有趣,更動人。影視是一門綜合藝術,畫面、音樂、旁白都很重要,但所有的形式都要服從內容——講好一個動人的故事,最終目的是讓觀眾共情。像《灌籃高手》,無論電視版,還是電影版,結局都不是奪冠,而是或失利,或回歸平凡的生活!扒啻弘y免遺憾”,這樣講故事的理念,非常高級;正視每個人的平凡,放大每一個人的閃光之處,這樣講故事的方式,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說教,讓每個人都能看到屬于自己的可能性,當然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情。而我們的體育大片呢,無論《奪冠》(原名《中國女排》),還是《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》,都過于追求宏大,動不動就是集體群像,直奔奪冠主題,人物塑造也是點到為止,最終呈現就難免單薄蒼白,走不進觀眾的內心,票房不理想,也自在情理之中。我知道,有些業內人士對于《灌籃高手》頗為不屑,以為不過是販賣情懷之作。但情懷又哪有那么好“販賣”。它需要心靈的共振,情感的觸動,時間的浸潤。所以我深信,那些掏錢進電影院的人都不蠢,那些把電影連刷數遍的觀眾,也并沒有瘋。你尊重藝術,觀眾就會尊重你的作品。道理就是這么簡單。
來源:工人日報
|